黄宝英博客

  
■ 首 页部门频道文明创建课程建设教学频道教师频道学生频道家长频道荣誉榜
  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农历甲辰【龙】年四月十二

  正文
成长不可无书
发布时间:2010/1/1  作者:黄宝英  点击:11432

成长不可无书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这样的回答我并不奇怪,但当我从一张报纸的公益广告上,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串白纸黑字的记录时,我的心仍然被强烈地震动了。   穷文富武曾是中国的传统,家贫,只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也还有一大批像放羊娃一样的孩子,安贫若素。   这不禁令我想到一句格言: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成,而在于没有目标可达成。在那没有知识光亮闪耀的地方,生命便永在放羊--下一辈还放羊的循环中延续。   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1位副总统;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中国希望工程中的两句宣言:两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是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实在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好传统。   不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读书上进,就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商界精英也无时无刻不在以书为伴。电脑业两位巨头比尔·盖茨(微软)和安德鲁·葛鲁夫(英特尔)不久前便公开表示,要保持领先就必须跟上一些令人激动的新事物,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长。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每天晚上都在计算机网络上调阅明天出版的大型报刊的电子版,力求比别人早一步获悉新的信息。 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知。一切渴求成长、成功、成熟的朋友,请把高品质的书籍报刊请到你的身边,终身相伴,终生受益。 读完这个帖子我想说的是:成长不可无书,教学不可无思。平凡 当中不平庸:教师专业成长有赖终身学习。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 每一学科的教学过程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音乐欣赏课也不例外。 学校音乐教育向学生提供的审美对象主要是以教材形式出现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所采用的是审美艺术欣赏形式。审美艺术欣赏形式是一种综合体验形式,音乐欣赏者除了在音乐形式方面获得审美愉悦外,同时也应把注意力放在对音乐内涵的体验上,在充分体验音乐中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出的形象和意境,欣赏者应积极调动自己全部心理功能,力求对音乐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这种欣赏方式是要用“倾听”来做前提的,“倾听”是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即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倾听”音乐,它是审美艺术欣赏形式的必经之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为了“倾听”习惯的养成,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在音乐课上欣赏的这些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史上挑选出的音乐珍品,感受这些作品,理解这些作品,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使同学们认识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娱乐,更是为了树立高尚的人格。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音乐,倾听音乐,和平时在音乐课外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平时同学们更多采用的是背景式的欣赏方式,这种欣赏方式为许多人所采用。背景式的欣赏是一种以消遣与休息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它的特点是欣赏者并不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休息或从事其他工作和活动的衬托与背景。它对改善环境、调解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欣赏方式对欣赏者不做要求,欣赏者听到音乐,可以当作相识的朋友,也可以把它当作漠不相识的路人,可以听而有感,也可以听而不闻,人们的主要注意力不是放在音乐上。所以说背景式欣赏和审美的艺术欣赏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了保证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式艺术欣赏,同学们要养成倾听、倾听、再倾听的欣赏习惯。 为了培养“倾听”的习惯,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倾听”的氛围。音乐教室应有它特有的教学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可以给予学生“倾听”的心情;教室中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和音乐知识的挂图可以引发学生“倾听”的兴趣;而高质量的音响设备,以及其它当今音乐教学中所必备的教学设备和教具,则可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总而言之,学校、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以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和优质的音响教材吸引学生去倾听。 为了培养“倾听”的习惯,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教态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调,同时根据作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倾听”的愿望。如在欣赏琴曲《流水》时,教师可以先不出示标题,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音乐曲是俗的还是雅的?是悠远古朴的还是时尚激烈的?是中国的乐曲还是外国的乐曲?这一连串的问题必然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愿望,从而使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音乐作品。 但是“倾听”习惯的养成,仅仅使学生持有积极的态度还是不够的,因为“倾听”不仅仅是倾听音乐的过程,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倾听”习惯的培养和“倾听”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音乐的方法,培养“倾听”音乐的能力。如:欣赏教材中的《瑶族舞曲》、《卡门序曲》、《小星星变奏曲》都是非常优秀的中外名曲,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作品的情感、性格、风格;“倾听”节奏、节拍、旋律线、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诸多音乐要素在形成音乐作品情感、性格、风格中所起到的作用;“倾听”作品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作品《卡门序曲》是回旋曲式,其中主题与插部的音乐特征;《小星星变奏曲》中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瑶族舞曲》作为复三部曲式的音乐特征,均应由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再通过倾听找到曲式中的对比、重复、变奏。当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了对作品曲式特征的音乐记忆时,教师再用打乱乐曲曲式顺序的方式,由学生去判断作品的结构,通过倾听、倾听、再倾听,直到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止。 以上所述学生在“倾听”路径中的周而复始实际上也是在积累对作品感知、体味的经验,实践着对作品理解层次的升华,既是对音乐作品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发展过程,也是音乐欣赏心理的反映过程,即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因此教师在培养“倾听”习惯的同时要遵循音乐欣赏心理反应过程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倾听”层次的不断提高。从音响感知人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并引发情感共鸣,最后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意境,即从愿听到动情,从动情到理解。使学生逐渐地由低层次的直觉“倾听”向高层次的情感“倾听”、理智“倾听”发展,进入艺术审美欣赏的境界。 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相信,只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不断地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一节课都锲而不舍地坚持,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一定能够不断提高。 黄宝英 最后更新 ( 2010年09月23日 15:42,星期四 )
分类:部门频道 > 教科室
来源:
编辑:黄宝英
 打印本文 另存为Word文档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百度收藏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第十周卫生检查统计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博主资料

学校: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Email:2228153936@qq.com
Tel:8012
Mobile: 保密
QQ:2228153936
日志:30篇
评论:4篇

 最新日志
读《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有感…
《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十七周最美班级[图]
第十七周卫生检查统计
第十六周卫生检查统计表
第十五周最美班级[图]
第十五周卫生检查统计表
第十四周卫生检查统计
第十二周卫生检查统计
 最新评论
 相关日志
读《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有感…
《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十七周最美班级
第十七周卫生检查统计
 一周热门
 最新图片
 日志索引
■『部门频道[25篇]
■『文明创建[0篇]
■『课程建设[0篇]
■『教学频道[0篇]
■『教师频道[4篇]
■『学生频道[0篇]
■『家长频道[0篇]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08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