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农历甲辰【龙】年三月廿五
请您登录:○教师 ○学生 ○家长
 当前位置:教师频道>谈经论道>正文
激发自主式学习
——————读《什么是教育》
发布人:王红乐  发布时间:2013/11/1 9:20:37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那究竟什么才是教育?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用他那富有哲学意蕴的文字诠释了什么是教育,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在书中,雅斯贝尔斯将教育方式分为三种:

  一是经院式的教育,它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中介;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本人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

  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

  三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是教育的参与者与互动者,在对话交流中,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掘,从而逐步获得知识、认识真理、提升精神。

  这三种教育,前两种是雅斯贝尔斯所不赞成的教育方式,它们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不利于真正的人的培养,而第三种则是雅斯贝尔斯所极力推崇的和倡导的,他认为只有这样,人的精神才会得到成长,人才会成为“全人”“真人”。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师生都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法,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的过程。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和探索得到的,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整个精神得到生长。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全人的培养,应予以提倡。

  教育既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可惜的是,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教育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难题,当下的教育中仍然带有经院教育与师徒式教育的味道。教育只是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它给予学生的,是“白纸黑字的书本”,是“既定的结论和答案”,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和解题的机器。忽略了思考的过程,泯灭了对成长的渴望。尤其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他们有一套“标准”的参考模式,甚至不得有半点自己的发挥,使得人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培养不出真正的人。而今天所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不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追求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对话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该是苏格拉底式的教师,他们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是与学生的人格平等的朋友。学生则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不再被动接受知识。任何改革都是对现实的不满或者看到了现实的弊病,新课改也一样,对传统课程和学习的不满,对学习方式的不满,对教学评价的不满,对考试制度的不满等等。这也是人们对“什么是教育”的长期反思和不断探索的结果。

  到底什么才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书中给我们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见解,书中超前的思维方式和普遍的适用性,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适合从中学习独特的哲学思想,指导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安全法制教育
八礼四仪
班集体建设
党建之窗
德育天地
红领巾
计划总结
教育叙事
龙江清风
每周菜谱
网上教研
文明校园“六个好”
五彩星世界
小班化
校园安全
招生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