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农历甲辰【龙】年三月廿一
请您登录:○教师 ○学生 ○家长
 当前位置:教师频道>谈经论道>正文
什么是教育有感
发布人:董艺  发布时间:2013/9/29 13:14:16

  什么是教育

  我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我想从中找到些蛛丝马迹,启迪我的教学灵感。书中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静下心读一读,发现差不多句句是经典,所以我摘录了几段文字:

  1.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因此我们常听到的一些教育口号并没能把握到教育的本质,诸如学习一技之长、增强能力、增广见闻、培养气质和爱国意识、独立的能力、表达能力、塑造个性、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意识等等。 

  2.教育的形式化正是始于其本质成为问题之时。教师以种种人为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对他的敬畏:保留一些东西不教给学生,或者要求树立个人的权威以及学生的盲从。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用训练有素的方法来处理广泛的学习资料,现在变成了空洞无聊的尽义务而已;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却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

  如果变得日益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竟被人们如此地忽略,那么教育就会变得丧失根本目标而不稳定和支离破碎。它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而是混杂的知识。          

  3.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试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达出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种种实验。如此这般,……

  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呢?在西方,教育一词源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 本篇是应中国教育报的要求写的关于教育的新年畅想。希望这种畅想能早点实现。 让每个孩子得到美好的教育 汤素兰 2012年,一位普通家长的自述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女儿开学才一个月,学校要求的整齐划一,就摧毁了自己苦心坚持了6年的“做自己”的教育观。这位家长无比担忧6年后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关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人们有许多诟病,但以往人们诟病的往往是应试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关于孩子的个性问题关注的比较少。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孩子的创造力问题,而孩子的创造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孩子是否有个性,是否在成长的过程中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做了最好的自己的问题。 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偏静,有的孩子长于幻想,有的孩子勇于实践。所以,我们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要因材施教。但是,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中,因材实教变得难乎其难。 首先,因材施教育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给予不同的教育,这就起码需要“小班化”。虽然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也一直在努力“小班化”,但在现实中却困难重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能送到一所名校去读书,因为名校师资力量强,教育设施好,环境优良,于是,越是名校,越不能实现小班化教学。在一所名校,一个班上挤六七十个学生是常有的事情。曾有一所名校的校长在开学的时候急得哭了起来,因为学校的学位只有225个学位,而通过各种途径到达她手中的纸条达到700张。试想一想:一个老师要面对六七十个学生,他如何能够掌握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呢?光是完成教学任务、批改这些学生的作业,就够他鞠躬尽粹了,他哪里还以顾得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 其次,因为目前的考试评价标准单一。考试考的是标准答案,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解题的速度,而不是个性与创造力。高分的条件是反复练习,绝少差错。这种对精确性的要求,使得女孩子比男孩子更适应于考试,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男孩危机”,人们发现男孩子与女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每年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男孩子越来越少,女孩子越来越多。 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自老式私塾,可是,他们当年都能考上这些名牌大学,后来成为优秀的人才。 美好的教育是满足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让孩子学会如何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好奇心总是与想像力、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时代是一个最具有好奇心的时代,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保护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与激发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手段是游戏,美好的童年应该是在游戏中、在对大自然的探寻中度过的。而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求知上的冒险精神,有一种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尤其在当前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无论你掌握多少知识都是不够的,也是会很快过时的,只有掌握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罗素认为:“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科学的课程设置,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幸福而不是强制与束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发挥孩子的个性,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21231 作者地址:长沙市麓山南路36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410081教育”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因势利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草木的刈杀或拔苗助长。这和我们孔子的教育理念: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大致相同。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可是按这样的思想,我们一节40分钟的课,就很难上完了。唯有领会其精神,多进行有效提问,问出能真正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才更有效。

  至于书中说的教育信仰,我的信仰是:美好的教育。

  美好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爱意味着相信和期许,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品性,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明天。美好的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美好的教育是满足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让孩子学会如何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好奇心总是与想像力、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时代是一个最具有好奇心的时代,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保护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而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求知上的冒险精神,有一种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再次,学校对整齐与纪律的强调也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我们的学校虽然不是部队,但是管理上却极其军事化,要求学生穿统一的校服,回应统一的口令,坐出整齐的姿势。教室里坐位的排列也是一列列、一行行,全都面向讲台,突出讲台的威严。整齐划一的要求,是让学生趋同,而不是存异,它在潜移默化中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宣讲的方式,也突出了老师的权威性,让教育自然变成了知识的灌输。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因势利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草木的刈杀或拔苗助长。所以,杨振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时候就曾说过,中国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应该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与喜好。 美好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爱意味着相信和期许,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品性,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明天。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十多年前,两个调皮的初三学生逃学到超市偷东西被保安抓住了。保安没有将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学校和家长,也没有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而是要求这两个孩子每周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此,这两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