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农历甲辰【龙】年三月廿一
请您登录:○教师 ○学生 ○家长
 当前位置:教师频道>谈经论道>正文
拾起一片落叶感受秋天
————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发布人:张惠  发布时间:2013/9/29 17:02:23

  看完整本书,习惯性的,我会对作者做一些了解,这一次,我认识了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年出生于奥尔登堡的小家庭的雅斯贝尔斯,父亲是法学家。自幼对哲学感到兴趣,但因父亲的法学专业影响而入读大学的法律系。他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欢法律,1902年转读医学。 1909年在医学院毕业,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工作。雅斯贝尔斯对当时的医学界对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满,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学研究。1913年,他在海德堡大学得到临时心理学教师一职。后来,转为长期聘任,从此不返回临床工作岗位。1916年开始,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任教,直到1937年,他被纳粹驱逐。后来,在1945年到1949年,雅斯贝尔斯再次在海德堡大学任教。40岁的雅斯贝尔斯,从心理学转投哲学,并且扩展到精神病学的工作。他便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在德国与欧洲享有盛名。1948年雅斯贝尔斯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工作。1949年到1961年,雅斯贝尔斯在巴塞尔大学任教。他在哲学界中仍然表现突出,直到1969年与世长辞。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我却读了很长时间,因为有的难以消化,难以理解。什么是教育”是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一万个人也许会有一万种不同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情怀。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突然感觉这篇读后感我有些无从下笔,感觉感想很多,却又蜻蜓点水,最后我还是重点关注了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雅斯贝尔斯竭力阐释这样的道理:人们只有通过个人独特体验,才能回答关于个人本质和存在本质的终极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

  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教育即生成”。而所谓生成,就是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天赋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地发展。“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由此可以看出,雅斯贝尔斯更为重视的是“人”,是主体性的人。他抨击现实教育中忽视人(指学生)、压抑人的现象,呼吁教育改革,并声称“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条件”。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中。 

  在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其勾画的教育蓝图是一种带有乌托邦式的教育,他对人的培养,对自由和超越的理解都蕴含在其教育观中。尽管带有存在主义哲学色彩,尽管雅氏的乌托邦教育恐难以实现,但其对我们的启发却不得不为我们所反思,反思我们自身,也反思我们的教育。

  今天,我拾起《什么是教育》这片秋叶,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却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了“教书育人”这四个字。

网友评论
【第1/1楼】封海蓉 2013/9/30 15:24:40

的确,一本书中总有我们能够理解,能够学习的东西,我觉得这本书中的确有许多对我自己的教育理念产生影响的地方,我也准备继续读下去。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安全法制教育
八礼四仪
班集体建设
党建之窗
德育天地
红领巾
计划总结
教育叙事
龙江清风
每周菜谱
网上教研
文明校园“六个好”
五彩星世界
小班化
校园安全
招生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