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农历甲辰【龙】年三月廿一
请您登录:○教师 ○学生 ○家长
 当前位置:教师频道>谈经论道>正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发布人:周丹  发布时间:2013/9/30 9:27:00
  

  教育的本质的探索,并完成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今天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提供了参考价值。

  一、教育的分类

  雅斯贝尔斯将教育分为三类,一是经院式的教育,它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中介;二是师徒式教育,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学生是毫无个性的被动接受者;三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是教育的参与者与互动者,在对话交流中,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掘,从而逐步获得知识、认识真理、提升精神。这三种教育,前两种是雅斯贝尔斯所不赞成的教育方式,它们不利于真正的人的培养,而第三种则是雅斯贝尔斯所极力推崇的和倡导的,他认为只有这样,人的精神才会得到成长,人才会成为“全人”“真人”。

  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教育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难题,今天我们学校的教育某种程度上仍然带着浓重的经院教育与师徒式教育的味道。教育只是灌输,它给予学生的,是“白纸黑字的书本”,是“既定的结论和答案”,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和解题的机器。它忽略了思考的过程,泯灭了对成长的渴望。尤其是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中生,他们有一套“标准”的参考模式,甚至不得有半点自己的发挥,“八股”的重新兴风作浪,使得人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而今天所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不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追求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对话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该是苏格拉底式的教师,他们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是与学生的人格平等的朋友。学生则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不再被动接受知识。任何改革都是对现实的不满或者看到了现实的弊病,第八次新课改也一样,对传统课程和学习的不满,对学习方式的不满,对教学评价的不满,对考试制度的不满,等等。这也是人们对“教育是什么”的长期反思的不断探索的结果,到底什么是教育?早在19世纪,雅斯贝尔斯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见解,看到了教育的本质问题。

  二、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成”。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教育理论界,素有“造人”和“成人”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教育本质观。雅斯贝尔斯基于其存在主义哲学也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自由与超越是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的一种敞放的状态,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由此,雅斯贝尔斯秉持的是“成人说”。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教育即生成”。而所谓生成,就是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天赋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地发展。“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由此可以看出,雅斯贝尔斯更为重视的是“人”,是主体性的人。他抨击现实教育中忽视人(指学生)、压抑人的现象,呼吁教育改革,并声称“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于对象的特殊性,教育表现出其特殊性质,它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人文性应该是其主要特性之一,按照教育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应该是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进行的特殊活动,杨晓萍老师曾说过这样的话:医者治器官,而教育者治灵魂。也表达了教育对成人的意义。然而纵观今天的教育,我们似乎已经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教育的真谛和根本,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堆积,认人惟分的大量事实,使得人们的道德缺失越来越严重,这样严峻的事实使得人们不得不得不质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什么是教育》不是一本很好的让人警醒的著作吗?考量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怎样达到教育治人的灵魂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纵观各国的教育,无一不强调教育培养人的作用,教育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除此以外的都是外在的目的。我国历来重视教育成人的目的,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本真的目的被掩盖甚至扭曲。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众所周知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因为教师是“治人灵魂”直接实施者,为此,我们不得不考虑现实中教师的问题,这绝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新课改的某些地方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甚至滥用主体性,而很多老师对新课改的目的和宗旨的理解偏差造成了现在的课堂就是学生完全的“放权”,有的教师站在教室的角落,任由学生在讲台上自由“发挥”自己讲课,甚至连点评都是作秀,这样的课堂能提升教育质量,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吗?教育,是“教”和“育”为一体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毕竟是经验比较成熟的个体,是先“得道”人,怎么能被代替呢?

  三、教育目的

  培养“全人”: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全”,人具有开放性和敞亮性,能通过自身的自由意识,沟通自我和大全,并在这一过程中达成自我和大全的统一,获得真正的生存意识。雅斯贝尔斯所讲的“大全”是人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最完满追求,是在历史形成中的最高总体性。真正的人是一个“大全”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组合,是所有方面完满发展的“全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整体”的人或“全人”。他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全人”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一有限性的认识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经过自觉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的强迫来实现向无限的超越,逐步接近“全人”。“全人”教育目的的达到,归根到底,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是和雅斯贝尔斯的所讲的全人有区别的,我们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我们倡导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达成,而雅斯贝尔斯的全人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自我是全面实现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内在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灵魂的生成的过程。所以,认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必须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别中。

  四、教育过程

  “精神性交往”:“交往”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主要范畴。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你与我)的对话和敞亮,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和必需的文化环境,“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因而没有交往精神的教育,将会沦为人为的训练和控制,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自由的生成。从交往理论出发,雅斯贝尔斯将教育过程归纳为三点:

  1.教育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个体人的自由只有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在与他人的自由联系中才能实现。有了这种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由此可见,作为交往过程的教育,没有权威和中心存在,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而现在的教育似乎是教师与学生的分离,尤其是高等教育中,教师只在上课时出现,学生也只能在课堂上见到老师,如果学生的主动性不强,跟教师交流的机会就非常之少,缺乏沟通和交流,没有互动,自然教师不知道学生,学生不了解教师。

  2.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这种“精神是知性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的整体”,雅斯贝尔斯称其为“整体精神”。他认为,现实的教育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当作容器而机械地灌输,不利于学生整体精神的成长,只是训练他人意志的工具、社会的机器,而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教育既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强调精神成长的意义,也就是说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获得者,应该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个体,这和我们倡导的课堂三位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教育方式

  而以反讽的形式,也即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反讽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唤醒其内部潜在的自动力量,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止境的过程”,这种教育不是传递真理性的知识,而是探索、发现真理,“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整体精神得到成长。当然,我们对他这种教育方式应该合理借鉴和运用,而不是全盘吸收。毕竟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差异、知识结构不同、经验各异、认知方式的差异等,一种教育方式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六、关于大学

  《什么是教育》中对大学的论述占领很大篇幅,作者对大学的哲学思考和大学意义作用的认识是深刻的,其中很多观点也是值得当今的大学所借鉴和深思的。

  1.大学是追求真理之所

  大学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是真理之所还是工之地?雅斯贝尔斯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追求真理的社团。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构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学给它带来了勃勃生机,是大学进步的条件。

  2.大学教师

  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他们面临的是已经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指导学生,让他们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应该允许那些有潜力、至少可以达到自己成就的学生进入博士班,而且注意发现比较优秀、能超越自己的学生,即使不是自己的学生,也该去帮助他。雅斯贝尔斯对大学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仅有渊博的知识,最主要的是要有博大的情怀,是“德高望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实实践者,在学术上要有自己的建树,在为人方面,更要有超凡脱俗的气概,他们应该是谦虚,他们爱护学生,他们是真正的大师。

  3.大学生

  大学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即大学生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后面又说他们已经成熟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因为他们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虽然说得绝对,值得商榷,但认为大学生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则是有价值的。大学生必须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的精神从事学习,因而他们必须具有学习的自由。这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的大学生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是否为成熟的个体,能否自主学习,除学习知识外,还有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带着批判性从事学习。

  总之,《什么是教育》对于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目的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所谓“洋为中用”,我们应该批判的学习和借鉴其思想,在全面认识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西方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我所用,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教育。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安全法制教育
八礼四仪
班集体建设
党建之窗
德育天地
红领巾
计划总结
教育叙事
龙江清风
每周菜谱
网上教研
文明校园“六个好”
五彩星世界
小班化
校园安全
招生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