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农历甲辰【龙】年三月廿一
请您登录:○教师 ○学生 ○家长
 当前位置:教师频道>心语飞扬>正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发布人:李成南  发布时间:2013/10/5 3:03:53

  读完《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后,我想到了一个对比,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自古有之。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宋代程颐、朱熹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由此而来。《学记》指出:学生常犯四种毛病,或贪多务得,或孤陋寡闻,或浅尝辄止,或畏难而退,其原因在于“心之莫同”,即个性差异。教师要“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所以,至迟到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并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起,对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已经为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士所重视并不断深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于不同学生,针对个人的特点而设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这种因材施教的观点应该就是素质教育较早的书面表述方式。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科举制度以其“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使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也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应试体系,从而造成了“天下读书人皆为科举读”的结果,也正是这一结果,最终造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方式从素质教育转而向应试教育倾斜直至后者成为主导的局面。

  由此而论,早期中国的教育体制,多以“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为指导,无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后来科举制度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国家选拔出色合格的人才担任国家的官员。人才的定义,就是当得“官家”重任的人。至于其他行业的人才选拔,则多采取学徒的方式以实践的方式来检验,但这就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故不赘述。

  从1993年,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把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为跨世纪教育的战略重点。

  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也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输送各方面人才的任务。

  然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的输送有着强烈的“对口”性质,目的决定行为,于是教育也在这样的目的指挥下形成了相应的模式,对口式的人才培养方式目的性非常明确,也就决定了最终选拔人才的方式变得非常具体而狭隘,于是在追求这样的结果的前提下,其过程也就变得更加直接而简单,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完全针对了中、高考的选拔而安排课程和课堂教学。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才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虽然仍旧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但是对于培养的结果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方面,对于学生的培养不再以具体的社会分工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在学习中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方法和手段。这样的教育方式,称之为素质教育。

  乍看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确实是格格不入,互相矛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然而,对两者的认识,很多人存在着矫枉过正的误解。

  首先,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丰富支持储备,并且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就这一点上来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源出发点是统一的。

  其次,从教育的传授步骤来看,都是从核心的内涵性知识不断延伸到外围的外延性知识,由习得基础知识不断发展到习得高级知识,就这一点来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过程上是一样的。

  目的的一致性和过程的类似性,决定了两者本出一源,所不同的是在连接目的和结果之间的方式和侧重点。应试教育以目的为导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目的,而素质教育则是尽可能的复杂化其内容方式,最终达到目的。虽然最直接的方式是最有效的,而后者无疑是最为丰富的。对于金字塔形的知识积累过程来讲,塔基越大,上升可能也就会越大,所以,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就是尽可能的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增强其知识储备。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基础的掌握和精确,相对比较忽视对于外延知识、迁延性知识,而素质教育则是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以此丰富受教育者的外延知识储备。

  虽然有上述不同,但是,在考试仍然作为教育选拔方式的前提下,应试教育对基础知识和可考察性知识的强调,仍然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是值得吸取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论和辩证法,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于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形式上的对立就被考试、有限的时间(中小学共12年或11年)在内容上统一到了一起,成为了一对需要辨证看待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矛盾。

综合来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是对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的争论,无论哪种方式,都只是教育方法而已,而不能概括教育过程的全部,所以两者不能偏废,而是对立统一在知识传授与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对于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不是舍我其谁的孤立方式,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综合运用。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绝不是要摒弃应试教育中对基础强调的过程,而是首先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领会教育的精髓所在。就这一点来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必定应当做到取两者之所长,鱼与熊掌兼得,所依者,教育之道也。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安全法制教育
八礼四仪
班集体建设
党建之窗
德育天地
红领巾
计划总结
教育叙事
龙江清风
每周菜谱
网上教研
文明校园“六个好”
五彩星世界
小班化
校园安全
招生

扫一扫